
1. 前評估與準備
- 全面病史和藥物檢查:確認心血管疾病的類型、嚴重程度及合併用藥(如ACE inhibitors,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, antiplatelet drugs 等)。評估哪些藥物需在術前停用或持續服用。
- ASA分級: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麻醉風險分級,了解潛在併發症並做出應對計劃。
- 穩定病情:術前需要穩定血流動力學,尤其對於鬱血性心衰竭或嚴重心律不整的患者,可能需要進行調整(如使用 positive inotropes, diuretics 等)。
2. 低心血管影響的麻醉策略
- 誘導:使用多重對心血管影響較小的鎮靜與誘導方式,減少單一藥物的劑量,降低副作用。
- 維持:使用低濃度的吸入性麻醉藥物,並搭配機械通氣來維持穩定的氧合作用。
- 鎮痛與鎮靜:選擇可逆性的鎮痛方式,以降低長時間作用的影響,避免過度使用 α2 受體促進劑或其他可能導致血壓下降的藥物。使用短效或可逆性的藥物,如短效的鴉片類藥物,減少持續性影響;避免過多使用可能導致血壓下降的藥物。
3. 輸液治療與血流動力學監測略
- 心臟病患者容易因過多液體負荷導致心衰復發,術中液體輸注應謹慎,並視情況調整。
- 藥物支持:根據需要選用 提高心肌收縮力或增加血管張力的藥物,但應謹慎使用,以避免過度增加血管阻力。
4. 術中監測
- 持續監測心電圖、動脈壓、脈搏血氧飽和度和二氧化碳。
- 對於有心律不整史的患者,需備妥抗心律不整藥物以應急處理。
5. 術後管理
- 心臟監控:手術後應住院監測,特別注意是否有心臟心功能惡化或肺水腫的跡象。
- 疼痛管理:減少或避免使用抑制心血管功能的藥物,使用局部麻醉或持續性鎮痛方式,以降低全身性影響。
- 定期追蹤:根據不同種類的心血管疾病,制定術後追蹤計畫,以監測病情發展。
6. 緊急預案
- 心臟驟停處理:確保急救藥物(如 epinephrine, atropine)和設備(如除顫儀)隨時可用,並熟悉 CPR 流程。
- 提前準備逆轉劑:若使用可逆性藥物(如 morphine, midazolam),需備妥 flumazenil 或 naloxone 以快速解除藥物作用。
ASA分級與心血管患者的麻醉風險評估
1. ASA 等級與定義
- ASA I:完全健康的患者。
- ASA II:具有輕微系統性疾病的患者(如 ACVIM B1 的心臟病,但無明顯症狀)。
- ASA III:具有嚴重系統性疾病但未立即危及生命(如 ACVIM B1 合併慢性腎病或高血壓)。
- ASA IV:患有危及生命的嚴重系統性疾病(鬱血性心衰竭、嚴重敗血症、嚴重貧血)。
- ASA V:病情極其嚴重,預計 24 小時內無法存活的患者。
2. ASA 分級的決定因素
- 需綜合考量所有合併疾病,而非僅關注心血管問題。例如,輕度心臟病(ACVIM B1)若無其他併發症,通常為 ASA II,但若伴隨高血壓或慢性腎病,則可能升至 ASA III。
- 嚴重心律不整、DCM(擴張型心肌病)、充血性心衰(CHF)或肺水腫患者,通常評估為 ASA IV,但若經適當治療後病情穩定,則可降為 ASA III,代表麻醉安全性提升。
3. ASA 分級的重要性
- 幫助麻醉團隊預測手術風險並制定相應對策:
- ASA I/II:相對低風險,可使用標準麻醉方案。
- ASA III:需謹慎選擇麻醉藥物,預防血壓下降或心臟負荷增加。
- ASA IV/V:風險極高,可能需要事先進行病情穩定(如 CHF 控制),並在麻醉過程中進行密切監測。
- 降低 ASA 分級有助於降低麻醉風險:如鬱血性心衰竭患者可透過術前藥物穩定血流動力學,將 ASA IV 降為 ASA III,再進行手術。
4. ASA 分級的臨床應用
- 影響術前決策,例如是否需額外進行心血管評估(如心臟超音波、心電圖、NT-proBNP)。
- 判斷是否應進行麻醉或延後手術,例如心臟病患者的牙科手術可依病情調整,而骨折手術可能需先穩定心血管狀況。
- 幫助選擇適當的麻醉方案,如限制液體量、避免使用可能導致血壓下降的藥物。
總結
ASA 分級在麻醉決策中至關重要,需考慮整體健康狀況,而非僅關注心血管疾病。正確分類可幫助預測風險、調整麻醉計畫,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透過術前穩定病情來降低 ASA 等級,以提升麻醉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