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當寵物出現行為問題時,許多人第一時間會認為是純粹的行為問題,然而,部分行為改變的根本原因可能來自於生理上的疾病。因此在考慮進行行為訓練或治療之前,獸醫師和家屬需要詳細篩查是否有潛在的疾病,這樣才能有效且根本地處理問題。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生理疾病,可能與行為問題有關:
1. 疼痛
疼痛是動物行為改變的最常見原因,尤其是慢性疼痛,可能會被忽略。例如,患有骨關節炎的貓咪可能會減少理毛頻率或時間,或出現便盆外的便溺行為;狗狗則可能變得更具攻擊性。因此,獸醫師在檢視這些問題時,必須仔細評估動物是否可能有疼痛的跡象。
2. 胃腸道疾病
胃腸道問題,如胃食道逆流,會讓動物感到不適,進而影響行為。這類疾病可能會導致食慾不振或情緒波動,因此獸醫師需要仔細詢問動物的飲食和消化狀況,並進行檢查來確認胃腸道疾病的可能性。
3. 內分泌疾病
內分泌系統的失調,如庫欣氏症、糖尿病或甲狀腺疾病,會引發動物賀爾蒙不平衡,導致行為改變。例如,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動物可能會有排尿習慣改變的問題,甲狀腺亢進可能會使得動物煩躁不安和易怒。通過實驗室檢查和一些診斷測試,獸醫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動物的內分泌功能。
避免與其他動物接觸
抵達獸醫院時,避免您的寶貝與其他動物直接對視。對於貓咪,可以用毛巾蓋住籠子,減少視覺刺激,但請注意夏天炎熱時需保持通風或者放置冰寶。對於中大型犬,您可以先打電話通知獸醫院,讓他們準備好診療室後再進入,避免寶貝在候診區受到其他動物的影響。
4. 皮膚病
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會讓動物長期感到搔癢和不適,可能導致焦慮和易怒。因此,檢查皮膚狀況和進行過敏測試是必要的,以確保行為問題不是由皮膚病引起。
5. 神經系統疾病
神經系統的疾病,如癲癇,會直接影響大腦,導致動物表現出攻擊性或強迫行為。在這種情況下,獸醫師應進行神經系統的專門檢查,並視情況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,如 MRI 或 CT 掃描。
6. 藥物副作用
一些藥物可能會帶來行為改變的副作用。因此,獸醫師在排查行為問題時,應該檢視動物目前所服用的藥物,並考慮這些藥物是否可能對行為造成影響。
7. 其他疾病
視力或聽力喪失等感官缺陷可能會讓動物感到焦慮和困惑,進而引發行為問題。此外,老年動物可能會患上認知功能障礙症,這與人類的阿茲海默症相似,會引起行為的顯著改變。
總結
在試圖解決動物的行為問題之前,先排除任何潛在的生理疾病至關重要。完整的病史詢問、詳細的身體檢查和相關的診斷測試,是制定有效行為治療計劃的關鍵步驟。畢竟,找出根本原因,才有機會從源頭改善寵物的行為和生活品質。